厦门的殡葬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地方特色。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的殡葬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重要的环节。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厦门殡葬风俗相关信息。

丧事准备
在家中亲人病危时,就要开始准备丧事,俗称“后事”。家人会把临终老人移至正厅,这就是所谓“寿终正寝”的由来。在他(她)过世之前,亲人要替老人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而根据厦门本地的风俗,意外身亡者,尸体是不能抬进大厅停放的,丧事一切从简。
设灵堂和报丧
老人去世之后,家中要设灵堂,供临时牌位。死者用白布或被单蒙面,脚后还要供上“脚尾饭”,即在一碗米饭中置一颗熟鸭蛋,并直插竹箸一双。此时要设灵堂、报丧。灵堂设在正厅,又称“孝堂”,也有专搭棚子于庭旁,称“灵棚”。要派人分头去告诉亲朋好友称“报丧”。有的由孝子孝孙亲自向亲朋报丧,因穿戴孝服,不进人家,只在门外告知而已。有的因孝服在身,不便到人家报丧,便在门首贴“丧报”。
入殓仪式
入殓,也称收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给死者穿衣,先要“乞水”净身。 “乞水”时,孝男领先,手捧一只“请水钵”(陶罐)或提一只小木桶,钵或桶中放块白布、12枚铜钱(后用硬币代替),孝妇随后,按亲疏列队至附近的溪边、河边、池边或古井边,半跪投钱水中,口念“向土地公买水”后,用钵或桶舀起水,一路嚎哭而归。到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也称“入殓”、“入棺”,俗称“入大厝”。大厝就是棺材,雅称寿板。
火化和骨灰安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厦门的殡葬习俗中封建迷信成分大部分已经去除。现在普遍实行火葬,尸体由火葬场焚化。骨灰可以寄存在骨灰堂或带回安放于家族墓地。
现代简化的殡葬流程
厦门的殡葬流程主要包括:遗体接运、开具死亡证明、开具销户证明、选择寿衣寿鞋、守灵、告别仪式、火化、出殡、骨灰寄存或安放。
通过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厦门的殡葬风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的传统习惯和仪式。尽管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做法已经简化了许多,但这些传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