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殡葬风俗

厦门的殡葬风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一定的地方特色。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变迁,一些传统的殡葬习俗已经发生了改变,但仍然保留了一些重要的环节。以下是根据搜索结果整理的厦门殡葬风俗相关信息。

厦门殡葬风俗
厦门殡葬风俗

丧事准备

在家中亲人病危时,就要开始准备丧事,俗称“后事”。家人会把临终老人移至正厅,这就是所谓“寿终正寝”的由来。在他(她)过世之前,亲人要替老人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而根据厦门本地的风俗,意外身亡者,尸体是不能抬进大厅停放的,丧事一切从简。

设灵堂和报丧

老人去世之后,家中要设灵堂,供临时牌位。死者用白布或被单蒙面,脚后还要供上“脚尾饭”,即在一碗米饭中置一颗熟鸭蛋,并直插竹箸一双。此时要设灵堂、报丧。灵堂设在正厅,又称“孝堂”,也有专搭棚子于庭旁,称“灵棚”。要派人分头去告诉亲朋好友称“报丧”。有的由孝子孝孙亲自向亲朋报丧,因穿戴孝服,不进人家,只在门外告知而已。有的因孝服在身,不便到人家报丧,便在门首贴“丧报”。

入殓仪式

入殓,也称收殓,分小殓和大殓。小殓就是给死者穿衣,先要“乞水”净身。 “乞水”时,孝男领先,手捧一只“请水钵”(陶罐)或提一只小木桶,钵或桶中放块白布、12枚铜钱(后用硬币代替),孝妇随后,按亲疏列队至附近的溪边、河边、池边或古井边,半跪投钱水中,口念“向土地公买水”后,用钵或桶舀起水,一路嚎哭而归。到大殓就是把尸体放入棺内,也称“入殓”、“入棺”,俗称“入大厝”。大厝就是棺材,雅称寿板。

火化和骨灰安置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厦门的殡葬习俗中封建迷信成分大部分已经去除。现在普遍实行火葬,尸体由火葬场焚化。骨灰可以寄存在骨灰堂或带回安放于家族墓地。

现代简化的殡葬流程

厦门的殡葬流程主要包括:遗体接运、开具死亡证明、开具销户证明、选择寿衣寿鞋、守灵、告别仪式、火化、出殡、骨灰寄存或安放。

通过上述信息可以看出,厦门的殡葬风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许多的传统习惯和仪式。尽管现代社会中的一些做法已经简化了许多,但这些传统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厦门殡葬服务一条龙公司

厦门殡葬服务一条龙公司主要从事各种殡仪用品零售及殡仪服务一条龙服务,属于厦门本地殡仪服务行业首家经由厦门工商局注册企业法人性质的殡仪服务公司,为厦门殡仪服务行业先驱者、领导者。  

为弘扬五千年中华孝道文化,提倡“厚养薄葬”的理念,公司诚信为本,力求让逝者家属明明白白消费,收费均明码实价。通过本公司专业殡仪服务人员的全方位策划与服务,提供一系列的接送遗体,灵堂设置,出殡,火化,骨灰寄存。公司内丧葬用品及服务用车齐全,为丧属提供“一站式”服务。  我们的承诺:让市民既办好丧事,又不花冤枉钱,将真诚提供价格公道、反应快捷、收费合理、服务到位、文化先进、市民满意的完善的殡葬服务,从而真正解除广大市民的治丧烦恼。阳光殡葬,透明消费。万福的各项价格清晰明了,合理开销,预算准确。每一项服务都有严格的流程卡以及客户确认程序,为您做到服务放心,消费安心。诚信服务。厦门元寿殡仪服务有限公司以专业的服务体系,规范的服务流程,现代的服务理念,引领殡葬业之先潮,树立殡葬业之典范,打造殡葬服务业之专业品牌!  

公司秉承:“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之理念,向生命致敬!用现代文明礼仪方式,传承生命礼仪文化,让每位逝者在与世间作最后告别之际,能够体面地、有尊严地谢世,为生命做一个完美地告别, 彰显生命的尊荣。同时,我们为生者送上真诚地关怀周到地服务,能够慰藉其哀痛地心灵,倍加珍惜生命的可贵。我们承诺:用真心追求生命的圆满,以规范化、人性化服务,让逝者走得更安心,让儿孙们更显孝道、孝心。竭尽全力为委托我们的客户服务,办好治丧每项事宜。  

今后的发展目标是:全国提升元寿殡仪服务的企业品牌、企业理念、企业文化、经营哲学、行为规范,积极开拓殡仪服务的市场份额,进一步提高殡仪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水平,认真学习兄弟单位与国外的殡仪服务的先进经验、先进理念,努力打造一个市民首肯接纳的全新殡仪服务企业。  当您的亲人不幸去逝后,您只需一个电话,一切事情全由我们来做!

厦门的殡葬习俗

厦门丧葬习俗以前还包括出殡、入土、祭祀、拾骨等诸多环节,现在这些仪式已不复存在。丧事也从简,至亲赠送花圈或钱。

  据厦门本地老人介绍,在家中亲人病危时,就要开始准备“后事”。家人会把临终老人移至正厅,这就是所谓“寿终正寝”的由来。在他(她)过世之前,亲人要替老人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而根据厦门本地的风俗,意外身亡者,尸体是不能抬进大厅停放的,丧事一切从简。

  老人去世之后,家中要设灵堂,供临时牌位。死者用白布或被单蒙面,脚后还要供上“脚尾饭”,即在一碗米饭中置一颗熟鸭蛋,并直插竹箸一双许多人都记得孩提时代,家长禁止自己吃饭时插筷子于碗中,即类似脚尾饭之故。

  入殓前,家中会请和尚来念“往生咒”,这个习俗至今仍有保留。此后还有分“手尾钱”的环节。即将死者身上余钱取出按房份分给,俗称“分手尾钱”,讲究“兄弟同额、妯娌同码、女儿同数、孙辈同量”,表公平对待之意。

  厦门丧葬习俗以前还包括出殡、入土、祭祀、拾骨等诸多环节,现在这些仪式已不复存在。丧事也从简,至亲赠送花圈或钱。丧家在报上刊登讣告,殡仪馆设有大、中、小灵堂,供丧家举行告别仪式,开追悼会。不过,如今厦门本地居民家中有人过世,后辈仍要“守孝”,不远游,不参加喜庆活动。

厦门十年殡改——看得见的“逝有所安”

本报记者   路建英

10年,在福建省厦门市殡葬改革历程上,是一段“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非凡经历。

10年来,从占地不足3亩的大生里“老破旧”到占地150亩的福泽园“新标杆”,殡葬改革稳步推进;从殡葬服务市场无序竞争到强化殡葬服务市场监管,规范、优质、适应群众需要的殡葬服务可圈可点;从群众来馆治丧到上门、上网提供智慧化“管家式”服务,治丧流程持续升级优化,“互联网+殡葬服务”日趋完善……

10年间,厦门同全国一道稳步推进殡葬改革,在当地党委、政府领导下,于改革创新中谋发展,在求真务实中显担当,并按照环境园林化、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的目标,在建机制、补短板、强监管、优服务、立规范等方面下功夫,以看得见的服务满足群众“逝有所安”实际需求,推动鹭岛殡葬工作和殡葬改革取得新进展。

十年改革促发展

殡葬基础设施可感可触可见

巍巍青山四周环绕,宽敞灵堂庄重肃穆,专业殡仪暖心服务……提起厦门市殡仪馆福泽园新址,治丧群众和工作人员均表示:“这里的整体环境,相比大生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面积两三亩,房屋七八间。年年盼搬迁,一盼几十年。”用这首打油诗来形容搬迁前的大生里殡仪馆最贴切。为缓解岛内治丧场所狭小、殡葬设备陈旧等问题,2009年,厦门市人民政府投入1.6亿元选址集美天马山东侧新建福泽园殡仪馆,并于2012年11月建成启用。新馆采用仿古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庄重肃穆,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环境清幽,集守灵、告别、火化服务于一体,既能满足基本殡葬服务需求,又能提供个性化、多层次殡仪服务。

据了解,大生里殡仪馆始建于1966年,直到2013年6月搬迁至福泽园,近50年的时光里,它见证了厦门市民太多至悲至伤时刻。而如今,原大生里殡仪馆旁边的鸿山公园及厦门铁路公园因环境优美成了网红打卡地。今非昔比,这一变迁衬托出的是厦门特区40年建设成就以及十年殡葬改革的卓越成效。

2014年,厦门对全市公益性骨灰楼(堂)开展摸底排查,自此每年从福彩公益金中拿出180万元对骨灰楼(堂)分批次修缮改造;2021年、2022年,在薛岭山陵园陆续推出花坛葬、草坪葬等节地生态葬区;总投资概算2.04亿元的城市公益性墓地——厦门人文公园,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开工建设……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是持续推进殡葬改革的重要前提。实践中,厦门市慎终如始将殡葬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民生工程,将其放在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重大决策部署中统筹推进,一系列群众可感可触可见的殡葬基础设施和节地生态葬式葬法落地见效。

十年改革强管理

切实解决殡葬领域突出问题

硬件大提升,软件也必须跟上。10年间,厦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生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全面深化全国殡葬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查漏补缺,补齐短板,不断地把殡葬改革推向深入。

2008年5月,厦门推进殡葬服务机构管办分离改革,厦门市殡葬管理处(现厦门市殡葬事务中心)与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两个单位正式分立,为全市殡葬改革找准了转型提升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方面,改革使殡葬管理机构从殡葬服务单位中剥离出来,更好地监督管理全市殡葬服务行业;另一方面,使殡葬服务单位能调节殡葬公共资源配置,实现殡葬服务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促进殡葬服务效率和质量不断提高。”厦门市殡葬事务中心主任张毅辉说。

面对群众反映强烈、媒体曝光集中的殡葬领域突出问题,近年来,厦门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成立市级联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开展全市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拳出击,突出抓好“活人墓”“住宅式”墓地、硬化大墓及殡葬业价格秩序和公益性安葬设施建设经营专项整治工作。其间,全市105座违建坟墓得到有效整改,2家殡仪服务机构(中介)违规行为得到及时纠正。

面对过去殡葬服务中存在的捆绑销售等现象,厦门市殡葬事务中心坚持刀刃向内,大刀阔斧地推进作风转变,连续三年集中开展行风整顿,加强行业自律,强化以丧属为中心的思想,严格落实相关部门在殡葬领域建设运营、价格执行、殡仪服务等方面的主体责任,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服务管作风,着力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实现殡葬服务行业整体性重塑。

同时,厦门建立和完善全市各级殡仪服务机构(中介)工作职责和管理评比办法,明确分级分层殡葬执法机制,严格规范殡葬遗体接运管理和整肃殡葬服务市场秩序,将文明节俭治丧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加大丧葬陋习整治力度。

为提升全市殡仪服务质量、满足群众不同层次殡葬服务需求,2013年,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与福寿园国际集团共同出资组建厦门怀祥礼仪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怀祥礼仪),积极借鉴殡葬领域改革发展成果和先进经验做法,在厦门殡仪服务市场创新开展殡葬增值服务,持续打造“怀祥礼仪”服务品牌,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个性化殡葬服务需求,为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和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

“通过先进殡葬理念宣传、自觉遵守市场经营秩序和严格执行政府指导价项目标准,公司品牌化运营模式不仅有效保障了群众在殡葬领域的权益,而且通过有序的市场竞争,更为全市营造了文明和谐生态的殡葬服务市场氛围。同时,公司还在不断挖掘自身人才资源和服务优势,努力推进殡仪文化、品牌服务建设,不断提升殡仪服务品质,给群众更好的治丧体验。”福寿园国际集团南方区域副总经理、厦门怀祥礼仪总经理朱文军说,10年来,公司的殡葬服务市场占有率从0上升至50%,每年接待服务群众10万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社会公众对殡葬行业的理解和认知,这也是政企合作下“厦门模式”的优势所在。

时下,厦门的殡仪服务市场秩序经过专项整治和品牌重塑,“殡葬一条龙”服务被纳入行业监管范围,群众对殡葬行业的认可度逐年攀升。

十年改革优服务

让逝者体面有尊严地告别世界

“如今在殡仪馆治丧,群众的体验感很好,办事大厅整洁干净,遇到啥问题,工作人员还会主动帮忙解决,贴心的服务常常获得客户点赞。”怀祥礼仪90后葬礼策划师徐小琴说。

徐小琴的工作地点就在福泽园殡仪馆,每天她和同事要为数十场丧葬仪式进行个性化策划。非科班出身的她,从事殡葬工作很偶然。2015年年初,怀祥礼仪在徐小琴曾经工作的单位举办了一场活动,颠覆了她对殡葬工作者的认知。不久,她便入职怀祥礼仪,做起葬礼策划师。

同样,入行10年的田安心,不但用精湛的技术、细心的服务,为逝者及其家属送上一份稳稳的“安心”,更在网络平台上积极宣传殡葬行业独有的人文情怀;坚守岗位20年的陈伟和,为近3万名“往生者”化妆整容,用爱帮他们留住世间最后的美丽、温暖,让他们体面、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他们不仅是殡葬改革的见证者,更是整个厦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直接参与者。10年间,厦门市殡仪服务中心积极融入全市文明城市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两高两化”城市创建工作中,始终秉承“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围绕群众“逝有所安”基本殡葬需求,在提高殡仪服务质量和水平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服务标准及工作模式,为推动厦门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在优化服务上,打造殡葬便民服务品牌“厦门白事通”“怀祥白事通”、开通24小时服务专线,探索建立殡葬前置服务模式,持续完善“老、殡、葬、祭”一站式后生命服务体系;持续加大对殡葬改革和殡葬工作投入力度,在福泽园殡仪馆投入使用后,又陆续投入3258万元用于殡葬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升级改造,使殡葬基础设施同群众殡葬需求相匹配、与殡葬改革要求相适应;推动殡葬活动由重物质重形式向重精神重内涵转变,开展生命教育和代客祭扫,推广海葬、树葬等节地生态葬式,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惠民殡葬政策,切实把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作为兜底性、基本性、人性化的制度安排,加以推进落实。

在社会责任上,积极配合相关部门,高质量完成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探索社会工作与殡葬服务的有机结合,利用福寿康宁社工服务中心资源优势,为群众提供哀伤抚慰心理辅导、临终关怀、遗嘱、预嘱等服务;与市烈士陵园、军休所及各区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开展共建活动,探索退役军人全生命周期服务保障。

在行业建树上,累计参与制定修订2项国家标准、3项行业标准、2项地方标准、5项地方指导性文件、271项企业标准,并入选“全国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单位”;将“数字殡葬”纳入“智慧民政”建设体系,开发智慧殡葬管理信息系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人生大事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如今在厦门,群众只需通过手机‘i厦门’微信公众号,就能获取民政服务的详细信息,更有多种殡葬服务‘一键链接’。”张毅辉说。

回眸厦门市殡葬改革10年进程,变的是管理模式、服务质效;不变的是“服务殡葬改革、服务人民群众”的初心。时下,政企合作的“厦门模式”已拓展到宁德、沈阳等多个城市,服务于闽南乃至更多地区的“优逝”,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面对殡葬改革这项长期系统工程,厦门殡葬人将持续推进移风易俗,把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转化为鹭岛市民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推动鹭岛惠民、绿色、文明殡葬再上新台阶。

厦门同安丧葬一条龙

24小时人性化的殡葬一条龙服务,代办骨灰安置全过程中所需操办的一切事宜,以及出租殡仪车,白事用车等,也可提供接运遗体、骨灰回乡安置、安葬等一站式白事服务,欢迎来电咨询!

主要服务:

1、长短途遗体运输

2、丧葬车租赁

3、跨省遗体接灵

4、水晶棺出租

5、骨灰盒返乡

6、殡葬用品配备

7、净身穿衣服务

8、守灵治丧

9、现代殡仪仪式

10、提供殡葬餐饮服务

厦门有什么殡葬习俗

厦门丧葬习俗以前还包括出殡、入土、祭祀、拾骨等诸多环节,现在这些仪式已不复存在。丧事也从简,至亲赠送花圈或钱。

  据厦门本地老人介绍,在家中亲人病危时,就要开始准备“后事”。家人会把临终老人移至正厅,这就是所谓“寿终正寝”的由来。在他(她)过世之前,亲人要替老人穿上事先准备好的寿衣。而根据厦门本地的风俗,意外身亡者,尸体是不能抬进大厅停放的,丧事一切从简。

  老人去世之后,家中要设灵堂,供临时牌位。死者用白布或被单蒙面,脚后还要供上“脚尾饭”,即在一碗米饭中置一颗熟鸭蛋,并直插竹箸一双许多人都记得孩提时代,家长禁止自己吃饭时插筷子于碗中,即类似脚尾饭之故。

  入殓前,家中会请和尚来念“往生咒”,这个习俗至今仍有保留。此后还有分“手尾钱”的环节。即将死者身上余钱取出按房份分给,俗称“分手尾钱”,讲究“兄弟同额、妯娌同码、女儿同数、孙辈同量”,表公平对待之意。

  厦门丧葬习俗以前还包括出殡、入土、祭祀、拾骨等诸多环节,现在这些仪式已不复存在。丧事也从简,至亲赠送花圈或钱。丧家在报上刊登讣告,殡仪馆设有大、中、小灵堂,供丧家举行告别仪式,开追悼会。不过,如今厦门本地居民家中有人过世,后辈仍要“守孝”,不远游,不参加喜庆活动。

厦门白事一条龙全程服务

厦门白事一条龙全程服务主要承接丧葬白事策划,殡葬一条龙服务,殡仪摄像,白事葬礼服务,安葬车,殡仪车,殡葬服务,火化一条龙代办,方便快捷,极速响应,24小时上门服务。

业务范围:

一条龙殡葬服务、火化服务、提供殡葬礼仪、灵堂布置、摄像等服务;提供寿衣、骨灰盒、花圈、祭祀用品、净身、更衣、灵车租用、遗体接运、长途返乡、长途运尸体回家、运尸体回家、接尸体回家、遗体返乡、尸体返乡,可随车配备单体式遗体冷藏箱。

服务地区: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均可。

本公司秉承“便民、为民、利民”的服务准则,结合实际情况,提供更多优质兼人性化的服务,当您需要的时候,只需要你一通电话,我们为您提供较完美较优质的服务。

厦门地方志:闽南民俗——礼仪风俗之丧葬

厦门丧葬风俗有移厅、初丧、入殓、停柩、出山、入土、守孝、祭祀、拾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厦门丧葬习俗中的封建迷信成份大部分去除。随着提倡科学,破旧立新,人们思想觉悟日益提高。加之普遍实行火葬,已无棺材,因而入殓、停柩、入土、拾骨等仪式也不复存在。遗像代替木主,丧事从繁到简,丧礼中,至亲还有送轴,一般以花圈或钱代替。丧家在报上刊登讣告,殡仪馆设有大、中、小灵堂,供丧家举行告别仪式,开追悼会。尸体则由火葬场焚化。

一、移厅

移厅,也称“搬铺”。家中亲人病危,要开始准备丧事,俗称“后事”。50岁以上的老人或父母,就要移榻祖公厅(正厅)边,正厅、正寝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一种礼遇,俗称“寿终正寝”。用两板凳和3块(也有4块)床板或门板搭起“水床”,也称“过身床”。搬铺后未断气之前,家属不能当面痛哭,病危者也知时日已到,开始交待后事,留遗嘱并希望子孙都能到齐,围在身边为其“送终”。搬铺时,如病危者还有长辈在世,一般不搬进正厅,只能搬到偏房(袖房)中去。在病危者断气之前,为其穿上寿衣,寿衣有3、5、7件不等,一般5、7件为多。穿时,要先反穿在孝男或其他亲人身上,一件件反穿,然后全部剥下,一次性正穿在病危者身上。

厦门风俗,死者在外属于非善终者,如溺水而死,野外吊死或车马横祸而死,则死尸不能抬入大厅停放,只能放于檐下或柴草间,或在外另搭丧棚,丧事一般从简。

厦门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申领指南

那么要如何申请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呢?

看这里!

申请条件

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

申请材料

1、家属身份证

2、待遇领取人银行卡

3、死亡证明

4、体现领取人与失业人员家属关系的材料

注:所需材料可从小程序“速办宝”里下载

说明:

【信用状况良好的申请人可申请容缺办理,并填写容缺受理承诺书,在一个工作日内补齐补正材料】。

办理流程

一、收件

办理人:经办岗

办理时限:当场

审查标准:材料是否齐全

办理结果:告知可否办理

二、受理

办理人:经办岗

办理时限:当场

审查标准:本市户口失业人员的继承人申请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需符合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死亡的条件。

办理结果:符合条件的告知待遇结果

三、决定

办理人:经办岗

办理时限:当场

审查标准:符合条件的告知待遇结果

办理结果:待遇通知书

窗口办理

办理时间:

星期一至星期六:上午9:00~12:00;下午13:00~17:00 (法定节假日除外)

办理地点:

厦门市湖里区云顶北路842号市行政服务中心二楼A厅5号至8号综合受理窗口(周一至周六(节假日除外)9:00-12:00和13:00-17:00);电话:(0592)7703319

闽南民俗——礼仪风俗之丧葬

厦门丧葬风俗有移厅、初丧、入殓、停柩、出山、入土、守孝、祭祀、拾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厦门丧葬习俗中的封建迷信成份大部分去除。随着提倡科学,破旧立新,人们思想觉悟日益提高。加之普遍实行火葬,已无棺材,因而入殓、停柩、入土、拾骨等仪式也不复存在。遗像代替木主,丧事从繁到简,丧礼中,至亲还有送轴,一般以花圈或钱代替。丧家在报上刊登讣告,殡仪馆设有大、中、小灵堂,供丧家举行告别仪式,开追悼会。尸体则由火葬场焚化。

一、移厅

移厅,也称“搬铺”。家中亲人病危,要开始准备丧事,俗称“后事”。50岁以上的老人或父母,就要移榻祖公厅(正厅)边,正厅、正寝是一家最神圣的地方,也是一种礼遇,俗称“寿终正寝”。用两板凳和3块(也有4块)床板或门板搭起“水床”,也称“过身床”。搬铺后未断气之前,家属不能当面痛哭,病危者也知时日已到,开始交待后事,留遗嘱并希望子孙都能到齐,围在身边为其“送终”。搬铺时,如病危者还有长辈在世,一般不搬进正厅,只能搬到偏房(袖房)中去。在病危者断气之前,为其穿上寿衣,寿衣有3、5、7件不等,一般5、7件为多。穿时,要先反穿在孝男或其他亲人身上,一件件反穿,然后全部剥下,一次性正穿在病危者身上。

厦门风俗,死者在外属于非善终者,如溺水而死,野外吊死或车马横祸而死,则死尸不能抬入大厅停放,只能放于檐下或柴草间,或在外另搭丧棚,丧事一般从简。